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社会应该生产什么?应该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所有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没有哪个人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也没有那个社会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因此,取舍是不可避免的。
消费贷款如果不能提高产能的话,这笔贷款无论对于贷款人还是借款人来说都是一种负担。
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做法以及政府看似无限的负债能力掩盖了一个事实,实际信贷是受有限储备制约的。
只有我们能够生产出额外的食物时,我们才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储蓄创造了资本,而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了可能,所以储蓄起来的一美元对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要大于消费掉的一美元。
技术创新是个单向的过程。除非人们失去记忆,否则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因此,价格具有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的趋势。
国际贸易与个人劳动分工没什么区别。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都用自己多余或者擅长生产的产品,换取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生产的产品。
保留无效率的劳动力和资本使用方式对整个社会是没有好处的。
目前,许多政府应对经济衰退的本能反应便是造更多的货币。但是如果货币投入过多,这种手段就会同时带来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两大问题,导致“经济停滞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多年来经济学家对于美中关系的理解一直是错误的。大多数人认为那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美国得到廉价的商品和贷款,中国得到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然而这真的是一种双赢的安排吗?美国人占了便宜:他们不用生产就可以得到商品。不必储蓄就可以得到贷款。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辛勤工作却不能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他们努力储蓄却得不到贷款。
一国的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人们的消费。
现在美国一半以上的政府债务都卖给了外国政府,如果它们拒绝继续购买,谁来买美国的国债?美国国内可用的储蓄少的可怜,美国人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等到那一天到来,美国有两个选择:拒绝还款或通货膨胀。不论选哪一个,由于购买力下降和利率升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都会急剧下降。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消费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货币供应量固然会鼓励人们消费,但对扩大需求却毫无裨益,而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宿醉之后最好的醒酒方法便是在清晨再来一口烈酒。
今天的经济学家需要看清量化宽松的真正面目:它是延长经济衰退的办法,而不是促进经济复苏的良方。经过多年的失败,他们需要试试新方法。
本应倒闭的公司又在政府的支持下站了起来,本应解放出来的资金和劳动力杯困在了无效的经济活动中,无法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
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邦联。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20世纪40年代的匈牙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阿根廷和巴西以及现在的津巴布韦。在所有的这些例子中,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以及随后的经济灾难的原因都惊人地相似。这些国家都是通过降低货币价值偿还巨额外债,结果,本国的人美陷入了赤贫之中。
经济学科普的书越来越多了,我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系列
@欣欣:科普的书还是挺有意思的,浅显易懂。牛奶可乐经济学我好像看过,不过完全没印象了。
中国的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了,感觉现在热炒的一些概念都是用来消化超发货币……
@c:我们辛苦工作生产的产品,都用来添美国的通货膨胀的坑了。
不管怎样,美国人现在过得还是挺幸福的。